风行言

静夜远航有灯,寂寞书苑师友在程。 寄意谢良朋,惟愿独行。

《赤壁赋》中的水月

《赤壁赋中的水月

                                                              /// 行言    2009-12-20

                                                                         一

清风拂江,明月在天,有一叶扁舟此刻正飘荡在这宁静优美的赤壁矶下。舟中一人羽扇纶巾,一袭革衣青袍,嘴角上扬的弧度和伫留于山水间的炯炯目光都在昭示着这是一位不同寻常的游客。

每每读《赤壁赋眼中便会自然而然的生成了如上一幅画面,既而合文瞑目,有时又不免在那画的余想中轻轻吟诵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感受那份飘逸与洒脱。

如此美文,当真不可错过,又怎能不反复咀嚼?我看此文,从两个方面都称得上极品,一为艺术性,一为思想性。从艺术角度而言,文才斐然,词句精美;从思想角度而言,作者由夜游赤壁产生的陶醉之情,转而到顾念人生之悲再复归于精神超脱之后的愉悦,于悲乐转折之中,牵引出“人生意义何在”这一哲理命题,表现出忘却一时之得失,随遇而安的豁达人生态度。而此文把艺术与思想融合统一,实为上乘。如果要为有宋一代散文推选代表章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拈出此篇来。此文可说是风格独特的站立在宋文学的巅峰之上,而中国古散文一脉,唐宋散文又是一个耀眼的星点,则此文又可当属中国古代散文中的顶尖之作,可与备受推崇的《项脊轩志》等文共争辉。

艺术上的特点我不想在此多说,那早已被许多文章见仁见智的道出,在这里,我只想把我对此文在哲思上的“理”给分析一下,以飨读者并与同行共交流。

就“理”的层面而言,当集中于三、四两大段,也即主客问答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思路清晰,理性十足。

在前两段描景的基础上,苏子发问之下,客做了对眼前景的深入思索下的回答。承上之听箫所引发的哀情,客子想到了赤壁古战场中的历史人物──曹操,同样是一个明媚的月夜,他吟咏着醉人的诗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就在这赤壁,历史曾经上演了一幕惊天动地的战争,这一战奠定了江山的三分框架,那时的曹操,在这赤壁铩羽而归,于孙刘的围困之中狼狈脱逃,成就了周瑜的一世英名。可回想曹操盛极之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客不由感喟道:“固一世之雄也。”然而,悲也随之从中而来,为什么呢?只因为在时间面前,不管你是多么伟大的人物,都会变得不堪而老去,伟岸如曹操者尚且逃脱不过,“而今安在”?则我之众人有何能躲避,于是客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既然如此,那么客又是怎么对待这苦短的人生呢?于是接下来的层次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两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一“哀”一“羡”之中,更添悲情,在这哀羡的对比中,突出的是“哀”。依自然情理而言,人生之比长江,确实无如长江恒久,那既如此,倒不如珍惜这苦短的人生,于是可有了这样的说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时光如白驹过隙,韶华易逝,生而不恒久,不如趁早尽情的享受挥霍这人生,醉生梦死也行,纸醉金迷也可,声色犬马也罢。如果说这就是客由人生苦短之悲而生出的消极处世之人生态度的话,那么笼罩在客的心灵上的只能是一声浩叹一声感喟下的悲愁哀绪之情结阴云,而也惟其如此我们看到此段是在围绕一字而写,即“悲”,而且写作的重心也由描景转到了抒情,抒情的指向则又是“理”的层面。

                                                                        二

赤壁矶下,当客子悲愁感喟之时,那滚滚的长江水翻腾着浪花,并没有随着作古的历史人物一并成为陈迹,相反,它仍是一如既往地奔流着,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这千百年来,也不曾弱减,人生与之相比,真可谓是昙花一现流星一逝啊!难怪有人会如此地作比,如此地羡叹。

我们接着往下去读,用心灵去感受苏子作为主人一方的辩驳之语的精妙。

显然,苏子代表的主人并不认同客子的人生态度,所以他要讲明他心中的事理,从而阐清他的人生态度。聪明的苏子牵扯出了有着永恒之形的两件物事--------水与月。“逝者如斯,未尝往也”是说水,它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止息;“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是说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那么如果从两个角度来看这水与月,进而再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这样来解说一个事理:

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即是明例。

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对高山,对明月,对江水,对天空星辰等而言,其相对的静是易于理解的,它们的恒久也可以轻易认同,但对人的永恒之论就令人费解了,其实,这一处恰恰是理解全文的最为关键之处,令人费解并不是说不能让人真的理解,只不过阐明时费些功夫而已。人也在万物万事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认为是永恒是因为和人的寿命而比,上述这些长久的多得多,则此是在以人为中心;而蝼蚁、蟪蛄、鸣蜩、落叶等看我们人类,从它们的相对于人更为短暂的寿命而比,则人又何尝不如人眼中的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是永恒的呢;进而类推,那些比之蝼蚁、蟪蛄、鸣蜩、落叶等寿命更短的菌类微生物们,其眼中的蝼蚁、蟪蛄、鸣蜩、落叶是不是亦为永恒呢?即使上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是不是亦如人之比于山、水、月呢?如此,“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确,万物与我都是永恒的,不必去惊羡山、水、明月之恒久也罢!

由此,推而可得的一个事理便呼之欲出了:物我皆为永恒。我又何羡其物呢?何必感喟那人生苦短呢?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为声,目遇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面对着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们还是且去共同享受吧。把悲哀挤走,把愁绪遣散,把消极摒除,让我们用热烈的、欣喜的、积极的人生之态去面对生活吧,豁达、大度,忘却一时之得失,随遇而安,尽享人生之美,生于斯世,则无悔走此一遭。

    《赤壁赋中的水月在智者的笔下,牵引出了一番人生的哲理,这水、这月,将随同承载了它的文章——永恒!


评论
热度(8)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风行言 / Powered by LOFTER